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高級師資培訓心得體會
有幸于2021年7月27日至30日參加了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高級師資培訓,這次培訓在中歐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科技園舉行,有來自全國各類院校共30余名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培訓。 本次培訓班由省裝備制造職業教育集團主辦,山西維特智能制造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承辦。為期4天的培訓,由德國職業教育學專家安得利亞斯 思博曼專家和中德教育專家曹大治女士圍繞以下相關課題進行研討:現代職業技術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發展目標;職業教育過程中行動導向的必要性和組織形式;了解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中心普遍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了解德國職業教育和培訓使用的方法和技術;實際的課堂案例及問題與討論(以行動為導向的課堂教學)。
一、培訓收獲
通過培訓深層次地學習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和具體做法,德國教育體系十分完備,大體上可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進修教育四大類。各類學校(包括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和完全中學)所有畢業生中,約65%的年輕人選擇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教育結構體系圖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理念,為德國經濟界輸送了大量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課堂教學采用了小組模式進行,圍繞教學目標: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安教授主要講解了行動導向法的理論及實踐過程,分成了5個方面:(1)引導;(2)目標;(3)計劃;(4)課堂設計;(5)反思與遷移,從宏觀教育法與微觀教學法來講解,首先從相互認識到語句接龍等活動,提出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要盡可能貼近生活來講解理論,互動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老師作為指導者更要關注學生的感受,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陪伴者,學習方法的傳授是每節課的重點,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小組互動中提出在工作實踐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是以高質量及高數量日常完成工作任務,從引導到目標可以采用學習地圖法,結構列表法,討論法,小組工作法,海報工作法來進行。教師在課程進行時要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以下任務:獲取信息,評估信息,規劃并組織安裝,時間管理,展示工作結果,客戶滿意度調查,后期工作。整個過程的教育目標都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不僅要掌握職業理論知識,還要積累職業工作經驗,不僅要掌握內部知識,還要掌握外部知識,不僅培養基礎能力,還要培養職業需求的能力。
其次,安教授講解職業教育過程的設計和規劃,并講解了頭腦風暴法,它是一種無評價式收集解決問題的突發靈感,屬于最常用的創造性技術,除了個體多樣性化,也激勵團體聯想出更多可能性,培養發散型思維的方式,進行了活動:好的課堂由哪些要素組成?有哪些特征?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企業角度進行。小組通過頭腦風暴法展示自己小組的想法,最后得出好的課堂的10個特征是:課堂結構清晰;真正學習時間占比高;促進學習氛圍;內容清晰;有意義的溝通;方法多樣化;個性化促進;運用智慧練習;透明的表現,測評標準;準備好的學習環境。接下來安教授又講解了思維導圖的形成方法,它是一問題中心為主題,運用有助于人們學習、計劃、組織、報告或演講,將知識先關聯后組織和結構化。
最后,曹教授講解了中德職業教育的對比,教育的體系要不斷隨著時代發展,我們要采取動態的發展眼光來看待,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概況 “雙元制”既是一種教育制度,又是一種教學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職業學校,另一元則是企業,學生的學習是在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有規則的交替進行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是進行職業教育還是進入綜合大學繼續深造。行業協會參與對有學習意愿的學生提供咨詢幫助,可以幫助學生選擇職業,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德國所有的初中學生都有一周的時間可以到任意企業進行現場實踐,親身體驗職業的樂趣,從而幫助他們確定職業意向。
“雙元制”招生是企業先招工而不是學校先招生。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發出招工廣告,學生根據自己的條件提出申請,企業通過面試選擇合適的學員作為培訓對象,然后簽訂與該企業簽訂有效期與學習年限一致的《職業教育合同》。按規定,學生每周1.5天在職業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3.5天在企業進行技能訓練和生產任務練習,相當于70%的課程在企業中完成,30%的課程在職業學校完成。它把傳統的學徒制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既在職業學校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和基礎技術理論,又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相互結合完成職業教育任務。
二、培訓反思與心得
盡管德國與中國在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制度特征上有著很大差別,不可以也不可能把“雙元制”全盤移植到中國來。但“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及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卻是可以借鑒的。
(1)職業教育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的一個主要體現就是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是否與產業結構及經濟發展變化相適應。積極探索學習領域課程模式。以專業建設為載體,通過職業分析,通常將一個或若干個社會職業歸結為一個職業群,一個職業群對應一個專業,大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通過模擬職業情境中的典型職業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積極協調企業進行“雙元制”培訓。
(2)學院雖然建立了一批校企合作培訓基地,但是企業參與學校教學的成分還是比較少。建議進行小班化教學,班級分為兩部分進行,一部分在學校接受理論教學,一部分在企業接受實踐訓練,交替進行,或者每學期劃分為兩個時間段,前半段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后半段到相關企業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培訓沒有固定模式,只要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利于企業和學校發展、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我們都可以探索實踐。
(3)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我們要在教學管理、學生教育和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職業習慣的培養和訓練,使我們的學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懂禮儀講文明,懂規范守規矩。就是要一招一式讓人感到是經過正規訓練過的,要有職業教育的烙印。
(4)加強一體化教學校企合作的建設。積極創設真實的、豐富的企業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職業素養,具有職業意識、職業行動和職業心態。把專業理論課融入到專業實訓課中,把理論教學區、討論區和實訓區相結合,方便學生邊學邊做、學做結合,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政策推動學校教師自覺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加大對教師的培訓,要求教師定期到相關企業進行學習及實踐,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術,掌握最新實踐技術。同時通過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技藝高超的技術工人為兼職教師。